《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导学案
编者:汤杰华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哪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根据内容分析其实质
2、掌握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意义,学会用阶级分析法分析问题
学习重难点:分析和比较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异同点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阐述其实质和意义?
第一次:维新派与封建派固守旧势力的论战(19世纪末)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第一次正面交锋。
意义: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从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第二次: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20世纪初)
实质:政体之斗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和君主立宪观点的斗争。
意义:使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三次:新文化运动(1915年)
实质:彻底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意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二、在反封建方面,戊戌变法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异同,与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并指出这三者在反封建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1、相同点:a、政治:有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中国的封建制度;b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c、文化:提倡西学,变革文化教育制度。
2、不同点:a、思想武器: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学说相结合\直接用西方启蒙思想b、政治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c、经济主张:反对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d、斗争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的进步之处:1、把矛头集中指向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最终动摇封建思想。2、开始选择新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1、维新派:没有把反封建政治变革与经济基础的变革相结合。
2、革命派: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3、新文化运动:狭隘性,偏激性
1.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过程中,清政府陨落了。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也不断地进行自我拯救,力求跟上工业文明的脚步。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政新篇》是清政府进行自我拯救的方案
B.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明清政府完成了自我拯救
C.维新变法运动使自我拯救深入到制度的层面
D.“新政”和“预备立宪”挽救了其统治危机
2.20世纪初的立宪派,是当时中国政治风云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其历史作用表述准确的是
①主张暴力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②追求政治民主,与革命派殊途同归
③颁布宪法大纲,规定臣民自由权利 ④策动诸省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论述能证明其观点的有
①开辟了向西方学习之路,促进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成为20世纪民主革命的开端
③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新时代风气
⑤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 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金银铜铁锡”等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D.拥护保路运动,反对“铁路国有”
5、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D.文学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