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史学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呈现——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为例

 二维码 2217
发表时间:2021-03-31 15:55

新课标下史学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题中的呈现

——以“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为例

历史组 姚德元

摘要:在新课标颁布以及新教材、新高考即将实行的背景下,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依托,从史学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角度出发,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两个学科核心素养为例,阐述论证史学基本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与备考三者的关系。本文认为向学生介绍史学基本素养对于他们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应对高考具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必要提早准备编写相关校本教材。

自2014年4月初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以来,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开启。2016年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出炉,并在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对核心素养、新课标解读及落实的文章与讲座。本文即在聆听专家讲座之余、阅读相关论文之后,以高考试题为依托,从史学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角度出发(新课标设计选修模块1“史学入门”和模块2“史料研读”2就是对史学素养重视的体现),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两个学科核心素养为例,尝试阐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史学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教学与备考三者的关系,以期探索出一条教学教研的新道路。

一、“言必有据,引必有注”——史料、史料研读及史料实证的考查

(1)相关的史学基本素养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托;实证,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有“言必有据,引必有注”的说法,近代学者胡适也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主张,王国维更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新课标提出史料实证这一素养,新教材设计史料研读模块,这都体现出培养学生形成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关键能力的重视程度。那么,史料的类型有哪些,什么是史料实证呢?新课标给出的定义是:“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3,涉及对史料的获取、辨析、运用。可见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史学基本素养的介绍,以回答史料的类型,以及如何对史料进行辨析、研读,如何用实证精神去认识历史等问题。我们需要对每一种类型的史料的特点进行介绍,并了解其基本搜集和运用的方法。如类型,从呈现形式来分,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现代音像、数字资源等类型;从时间上来分,又可以分为一手、二手史料。王国维把史料又分为“地上”(历史文献)与“地下”(考古所得),并提出二重证据法。运用的方法有如“论从史出”、“孤证不立”、“无信不征”“二重证据法”等等。值得一说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考古史料存在错误认识。即认为历史研究离不开考古,认为所有的历史研究缺少了考古得来的史料就无法进行。这中错误的观念体现出学生史学基本素养的不足,更不用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以及应对高考。

(2)史料类型及史料实证在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考查举例

例题1.(2013·全国Ⅱ卷)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这是一道考查史料类型并辨析其价值来认识历史的典型试题。题干涉及史料的类型有文献及口述两种(神话传说),其选项设置亦围绕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展开。如A、D选项,体现了对文献史料的价值,并要进行去伪存真的研读,不可尽信;B选项体现了传说作为口述史料的一种有其一定的价值,可以利用;C选项则考查了两种史料如何配合使用的原则。所以这一题可以说是一道纯粹的史学史料素养题,如果课堂中有提前介绍,学生面对试题便能得心应手。

例题2.(2017·全国Ⅰ卷)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亲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这是一道考查史料实证的典型试题。题干呈现与教材知识点无关的若干史料,需要学生通过这几则史料得出合理的结论。可用孤证不立的原则,对题干史料取最大“公约数”,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换而言之,史料实证可以具体化为若干运用史料来认识历史的原则。

二、“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解释的考查

(1)相关的史学基本素养

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就是对客观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解释。虽然历史事实本身具有不可逆性和客观性,但历史事实要成为历史就需要被记录(即史料)。这些记录都是当时或者后来的人们有意或无意的一种选择(历史叙述),带有主观性。研究历史就是依托这些史料来进行历史解释,从而不断接近事实。换而言之,所有的历史解释本质上都是客观加主观的结合。比如每个人都可以对客观历史事实提出不同的解释(历史观点);又如中国古代史籍浩如烟海,但这也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再如我们教材中给出的历史结论,其实也是一种历史解释,只不过它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古今中外的史学家们面对这一特殊性,都有清楚的认识。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认为“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近代中国学者胡适也认为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都是针对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特点有感而发的言论。对于这一特性新课标也有清楚的界定与表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4,“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5。明确要求学生在明白历史解释这一特殊性的同时,更要学会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与方法来学习历史。换而言之,我们在让学生明白历史解释这一特殊性的同时,要明白它又是接近历史真实的必由之路,虽无法避免但也无可替代,需要的只是理性与客观的态度。要明白历史虽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真相也有迹可循,关键是要具备和用好历史解释这一核心能力与方法。正因为如此则更要清楚、无误地向学生讲授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以及什么是历史解释等史学基本素养。要让学生学会合理看待不同的历史解释并给出评判,必如关于同一史事的历史解释不是唯一的,角度和立场会导致解释的不同,由此对于古人的观点要报有一种理解的态度;也要理解历史解释带有社会功能;合理看待政治对历史解释的影响,因为历史解释在求真的同时也强调致用;历史解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走向全面与完善,直到接近真相等等。

(2)历史解释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考查举例

例题3.(2018·全国Ⅰ卷)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本题典型考查历史解释的多样性以及历史解释的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全面的发展性。首先历史解释(包括历史观点、历史叙述、历史结论)并非唯一,所以A选项错误;不同历史解释的评判标准不是看时间,所以D选项错误;

例题4.(2017·全国Ⅲ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本题着重考查历史解释的一种:历史叙述。历史解释有三种类型:历史观点、历史叙述、历史结论。狭义上讲,历史叙述指文献史料中的各种史志著述,其客观性更多,但也有主观性。由此再结合历史解释(叙述)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便可以应对此题。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颁布、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史学基本素养对于学生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应对高考具有更直接和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更好地体会新课标和不远的新高考?我想若能在日常教研与教学中,适时适当补充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史学入门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这不光是应对新课标与新高考的要求,也是一种新时代下对历史教学新模式的一种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