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在宜春22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今天我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宜春八大久负盛名的民间工艺吧。
一.千年传统手工艺——奉新土纸
土纸制作技艺是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千余年传承下来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
l 分布区域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奉新县澡溪、西塔、柳溪、甘坊、石溪、仰山等山区乡镇。地处江南的奉新山区竹木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西塔、柳溪、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的乡民,世代保持了这种土纸传统制作技艺。
l 制作工序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主要工序包括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等步骤。 一是产麻。即采竹麻,每逢“当年”清明以后,春笋脱箬、开杈、长嫩叶时,农民择日上山,将嫩竹砍倒,截段(四尺许)、劈开。二是浸麻。竹麻捆束,放入就近“湖塘”,用竹枧引清水流入,拌以优质石灰浸泡,称“浸麻”或“熬竹麻”。三是舂麻。浸泡一年后,取出洗净、晒干,放入“竹麻碓”(水碓)淋湿,舂烂成泥状,称“舂竹麻”。四是抄纸和晒纸。竹麻舂烂后,倒入抄纸槽内。槽上装水枧,用水量可自由控制。竹麻入槽后,槽内放置清水,加入“羊桃”之水,搅拌之后,即为“纸浆”。抄纸帘以极细的竹丝编成,帘下有竹框托住。两手平持抄纸帘中,荡起纸浆入帘,称“抄纸”。纸的厚薄由人的手法决定,轻荡则薄,重荡则厚。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漏回槽内,把帘网翻转,将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数千张,便为“一格”,然后用专备的“榨”将纸中的水分挤出,去两头,将纸一张张揭起,称“起纸”。起纸时每四张为一叠,晒干,打捆,以四斤为一块,即为成品。
二、天然纤维之王———万载夏布
l 分布及起源
万载夏布,俗称 “生布”,为江西传统特产,名扬四海。其产地主要有万载、宜春、萍乡、分宜、上高等县,尤以万载产最为著名,故统称万载夏布。
夏布生产历史悠久。东晋以后,汉人多从西北黄河流域渐次向东南长江流移居。江南一带,沃野千里,蔓草丛生,蚊虫、飞蛾等繁殖极盛,漫天飞舞,穿户入室,扑入眼鼻,夜则扰人清梦。据传当时万载有一农人名叫蔺思源,发明一种驱避蚊虫之法,采取长叶杂草,编成帷帐,张挂床上,使蚊虫之类不能飞入。但杂草质脆,不耐久用。蔺思源一日于草类中发现一种富强韧性的枝条(苎麻),将它的外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良好。此后,农民逐渐改进绩麻之法,专取纯洁之纤维,用以织造夏布。
l 制作工序
传统的夏布制作工艺分绩纱和制布两部分。手工绩纱又分为原麻漂白、撕片、卷缕、捻纱、绕纱五道工序进行。制布又分为刷布、上机、上浆、织造四道工序。这是传统夏布制作工艺。
l 特点和用途
夏布有纱质轻软,经纬咸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香,不易皱折,不易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等特点,唐时曾列为贡品。
夏布以苎麻为生产原料,苎麻是我国特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苎麻纤维中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孔隙,因而透气性比棉纤维高三倍左右,同时苎麻纤维含有叮咛、嘧啶、嘌呤等元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
夏布旧时主要用作夏秋服装、蚊帐、滤布等。改革开放后,主要用来做床上用品、褥垫、墙布、门帘、工艺品、工业用布等用途依然广泛。早年在万载、宜春地区夏布还曾用来做生布漆器中的胎布,现虽无人再做,但旧的精美漆器还偶然看见。当前国内也开发出夏布画、折扇、屏风、绣花手袋、绣花桌布等多种工艺品,也广泛为人收藏、出口欧美。
三、宜春三宝之一-----宜春脱胎漆器
l 分布及起源
宜春漆器创始于东汉时期,距今至少也有1700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期间,在宜春的垛子背(即现在的重桂路)这一条长不足200米的小街上,就有漆器店13家,每家都在店后设有作坊从事漆器生产,从业人员达70余人。由于漆器产销两旺,生意兴隆,剁子背也就成了宜春脱胎漆器生产和销售的中心。当时,剁子背的漆器店有:邹华通、易荣泰、邹和圣、王春泰、陈洪盛、万华利、彭新兴、杨绍一、何汉根、吴德义、华昌、国光、东南美
l 制作工序,
传统的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复杂,整个生产过程有十几道工序,主要工艺流程是:设计图纸--审核图纸--制模--模型处理--楷胚子--脱胎--接合--刷灰砂磨--上漆--抛光--装饰--检验--包装
l 特点和用途
宜春脱胎漆器造型美观,轻巧玲珑,色泽明丽,光亮如镜,不怕水浸;耐温、耐酸、耐碱、耐腐蚀; 使用时间愈久,光泽愈发光亮。
种类繁多,仿古类、手杖类、宗教用具类、动物类、寿星观音类,都是极具民族特色产品。近些年又开发传统的宜春脱胎漆器产品有200多种,分为八大类,即盘盒类、瓶类、雕塑类、了挂屏、漆画等,形成了实用、包装、装饰三大系列,共680多个花色品种
主要有花瓶、仿古制品、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果盒、罐等等。1978年,又成功地在漆器上使用丝网版印刷图案,其产品色泽光亮,古朴雅致,质地优良,即可作实用物器,又可作艺术品欣赏,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西欧和东南亚各国。
主要畅销产品有:果盒、帽筒、饭碗、茶叶瓶、烟盒、手杖
l 荣誉
² 1909年在南洋赛会上获得银牌奖,传名于国内外,为“袁州三宝之一”,
² 1990年,还荣获全国第九届工艺品百花奖评比《优质产品奖》和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三名。
四、富有地方色彩的宜春版画
l 分布及起源
宜春版画包括宜丰版画、樟树版画、袁州新坊版画。
宜丰版画的主材为质地轻柔、价钱便宜的吹塑纸,它适合用铅笔、竹笔等刻版。印刷用纸有滤纸、高丽纸、夹宣纸等,印刷用颜料有水彩、油画颜料等。进行水印时需要托版、喷壶、清水、毛笔、拷贝纸等。吹塑版画适合不同水平、不同年龄的版画作者进行创作,可以创作出人物、风情、风景、静物、花鸟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樟树版画,它起源于清江县(今樟树市),是由清江古代文化中的陶片、画像石、碑刻、青铜器艺术和明末清初的木板年画,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传入的新兴木刻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为版画新品种——拓印版画。它融入了古代金石拓片古朴、浑厚的正拓正印的特点,又具有现代浅浮雕立体效果、丰富的抽象肌理效果、一版多色的刻印技法和充满生命力的刀痕与线面效果。
新坊版画,素享“版画之乡”的美誉,其版画制作水平闻名遐迩,农民版画多次参加省市农民版画展出,并多次荣获省市农民版画优秀作品奖。1991年2月4日,新坊乡农民版画协会成立,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农民版画团体。2000年4月24日,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宜春市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称号。
宜春市版画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具的民间艺术精华,将具有赣西文化特征的屋宇家具的装饰、古代雕刻、剪纸刺秀、漆器图案、民间灯彩等融入版画创作之中,从传统中挖掘、从现实中升华,使版画创作既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和鲜明个性。
l 制作方法有干刻法,腐蚀法,飞尘法等,以腐蚀法较为普遍。
² 腐蚀法:铜版面的一种制版方法。是以防腐蜡或防腐剂(一般以黄蜡、松香、沥青等抗酸材料制成)涂布版面,形成一层防腐膜,用刻针在版面上作画,然后放在腐蚀液(常用硝酸溶液)中腐蚀。凡被刻针刮去防腐膜之处,即被腐蚀,形成凹线,腐蚀时间越长,凹线也越深。除去防腐膜后版即形成。印刷时先用油墨涂布版面,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然后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使所有凹线都填满油墨,然后揩去凹线以外的油墨,放在铜版机上压印,纸受压,凹线内油墨吸于纸上而形成凸起的线条,由于线有粗细、深浅、疏密,再加上线外揩去的油墨有多有少,就形成一幅多层次的、调子变化复杂的画面。
五、工艺精湛的丰城木雕
l 分布及其起源
丰城木雕;丰城市是江西著明的木雕之乡,也是江西有名的侨乡,这个中国剑文化的源头与发祥地,演绎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千古佳话。“丰城木雕”以其历史悠久、名扬九州、匠心独具、工艺精湛而自成一体的特色,于2010年6月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城木雕,源远流长,至今主要工艺有浮雕、透雕、圆雕、混合雕等技巧,内容多是传统文化、民间故事,常见于家具中的床、柜、箱、桌,建筑中的牌、匾、楼、阁等,做工精美、色泽自然、纹理清晰、格调高雅,在丰城的一些古建筑的村落、老民宅的旧家具中均可见到丰城木雕的倩影。
l 制作工序
1、作品构思,出草图;
2、选材
3、按预定尺寸下料,去皮;
4、打坯,加工成型;
5、修光,用粗砂布打磨;
6、审视作品,第二次修光,用100号砂布打磨;
7、上底漆,再用细砂布打磨后上第二遍底漆,然后用300号细砂纸打磨;
8、上面漆(或上光油),干燥后再上蜡抛光。
l 特点和价值
木雕的构图的别致、形象的刻画、刀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着独到而新颖的创造,是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它传承并丰富了中华民族雕刻艺术,以诸多构思巧妙、内涵深刻、体现健康审美观和精湛艺术技巧的作品,充分体现出木雕艺术的雅致和环保的材质美,具有较高且经久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丰城木雕不仅从业者多,而且从业范围遍布全国,许多还走向海外。我国著名的民间雕刻艺术家范庆云(1880-1963年),江西丰城市尚庄人,他的民间雕刻最具代表性。他的作品曾获得巴拿马赛会国际金奖;微雕大师王士成(1946年生),江西丰城市袁渡王家洲人,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1996年9月王士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六、风格独特的吴城剪纸
一.起源
樟树剪纸,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吴城商文化晚期。它在不断发展中,吸收了北方剪纸粗狂豪放的风格和南方剪纸繁茂精致的风格,采用了阴刻、阳刻相交融的手法,灵活运用对折、向心折和夸张、变形的构图,巧妙利用材质衬托变化。樟树剪纸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富当地乡土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江西省乃至省外受到各界瞩目,剪纸佳作层出,艺术成就颇丰。2010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樟树市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二.制作方法
1、起稿: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绘,画出黑白效果。
2、剪、刻:如用刀子刻.须将画面和纸用订书机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人物先刻五官部分,花鸟先刻细部或紧要处,再由中心慢慢向四周刻,尽量避免重复刀,不要的部位必须刻断,不能用手来撕,否则,剪纸会带毛边而影响美观。
3、揭离:剪刻完毕后需要把剪纸一张张揭开,因纸质轻薄,容易互相粘连,较难揭开,所以在揭离之前,必须先将刻好的纸板轻轻揉动,使纸张互相脱离,然后先将第一张纸角轻轻揭起,一边揭一边用嘴吹,帮助揭开。
4、粘贴:揭离完毕后还需把成品粘贴起来,便于保存。
5、复制——薰样——晒样 。复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剪纸样放在白纸上,一起平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纸面,而又不含水珠时,将刻纸和白纸同时拉出水面,贴在木版上,然后将纸朝下放在油灯上蒸,但不要离灯头太近以免烧焦。如果需要多量制作,可采取晒蓝图的方法:把原槁和刷好一层药液(赤血盐和水的溶液)的白纸,粘合在一起,用两块玻璃夹紧,放在阳光下晒3一4个小时,待显影后用清水洗净纸上的药液,即可复制。
三、剪纸的特色及价值
樟树吴城一带可能就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唐宋以来,又随着北方人流的南迁,经过千年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逐渐融合,渐渐便形成了当地粗中见细、粗细有致、清丽、恬静的剪纸艺术风格。剪纸是当地群众对生活真情实感的抒发,是他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体现,所以,大部分剪纸作品又都充满了浓郁的当地农村生活和耕作气息,体现出社会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剪纸技法丰富多样,独特鲜明又富于创新。吴城民间剪纸采用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颜色以红、绿为主,有单色、套色、染色等。采用剪、刻、镂等的技术,剪法有阳剪、阴剪、二者结合的阴阳剪,并运用现代工艺中的图案剪、对称剪等,为使线条丰富多彩、多姿多态、艺人们还创造运用了月牙纹、点纹、水纹、花纹、云彩纹等剪法,使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奇而不失深刻。吴城剪纸艺人又结合本地资源,开发出夏布剪纸这一新品种,更彰显剪纸地方特色。
七、独具一格的赣西傩面
赣西傩面是江西宜春享有盛名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
祖辈几代都靠做木雕手艺为生的天台镇中坑村村民彭焕连是个典型代表。他于继承中潜心钻研,摸索出了一整套有自己独特风格、又不失古风遗韵的木雕技艺。他雕刻的赣西傩面具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古朴、粗犷、豪放的傩神头像,为挖掘、传承赣西傩文化做出了宝贵贡献。2008年他雕刻出《水浒传》人物一百零八将面具,传神写意,将傩面具雕刻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江西省举办的“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上获得金奖。
宜春傩面是赣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其别致神韵、精美雕饰和广泛表现内容而蜚声省内外,被称为“宜春民间工艺美术沃土育出的一朵奇葩”。
制作木雕的主要工具有:锤子、锯、斧、凿子、铲凿、刨子、雕刀、圆规、木尺、锉刀、钻子、弓、砂布等。
主要代表作品有:1、宜春市博物馆收藏的赣西傩面具36个;2、宜春慈化寺千手观音;3、天台镇新安寺全堂佛像、傩面、神桌;4、分宜观光双忠庙如来佛像、关公像、包公像;5、萍乡仙山傩神庙傩面具;
八、神奇的万载花炮
万载花炮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产于宋盛于清。几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万载地区汉族劳动人民从事花炮生产日众,代代相传,故有"花炮之乡"的美誉。据县志记载,清道光以来花炮已"通行南北,商贾络绎"。1936年4月,江西省举办运杭会,万载送去的"同心茂"、"振生万"爆竹均获浙赣特产联合会奖状。时至今日,万载花炮已从单一的响声好,发展到声、色、烟、香、花等综合造型运用。
花炮制作是万载的传统支柱产业,发展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产品种类繁多,有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60多个。花炮响声好、响率高、有香味,质高价廉,历来受到用户的青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祖拜佛的首选品。万载县因花炮声名远播,有“富万载”“花炮之乡”等美称。
万载花炮生产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典型代表。以土纸、黑火药为原料,黑火药为硝酸钾、杉木炭和硫磺的混合物,整个生产工序有70多道。所用的原料土纸、火药均是通过传统的手工技术制作出来的。土纸即为表芯纸,是万载“三大”特产之一。取材于本县山区生长的嫩竹,纸质细嫩、柔软、有韧性;火药中的硝酸钾、杉木炭亦取自于本地原料,用传统的手工技术制作出来的,产品结晶芽粗、白净、质量上乘。因此,从原料加工到成品,万载的花炮制作工艺全由手工完成,技术含量高、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其制作技艺无系统的文字记载,只能靠师徒之间身传言教和长期实践来掌握,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万载纯手工制作的花炮产品几近绝迹,传统花炮制作技术已日渐消逝,一些手工花炮制作技术、制作工具、制作工艺已经部分消失,面临失传的危险。具体困境有以下三点。
1、由于花炮产业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传统花炮生产工艺非常复杂、受工人制作技术影响较大,且工艺多、劳动强度大、产量低。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花炮传统制作工艺已由手工制作向机械或半机械化生产转变。如手工纸(草纸、表芯)已由造纸厂机制纸替代,土硝已由化工原料厂生产的黑火药替代,手工引线制作已由引线机生产替代。
2、由于原材料的变化和工艺改变,一部分制作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已消失。如塞土已由凝固剂取代,钻孔因无需塞土而取消,铡紧工序因使用凝固剂而消失。
3、由于机械半机械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原花炮制作的一些传统工具已经绝迹,如擦凳、钻板、铡刀、舂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