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努力,却为何慌张
每年到了高三下学期,非常多的同学都会陷入一种困扰:明明很努力,但成绩就是不好,而且每次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很慌张。于是,陷入一种不知所措的恶性循环之中。
分析统计近些年学生典型的想法有:
1.我考试的时候要是不粗心就好了,我就不止现在的分数。
2.我的学习效率有一段时间特别好,很想回到那个时期。
3.我每次考某科就非常担心时间不够,我其实能做出来的。
4.要是我不被旁边的人影响,我肯定考的更好。
5.我离目标太远了,感觉怎么做都做不到。
透过以上学生典型想法,发现学生都对自己“考不好”找到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影响人们行为成败的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因素源),稳定还是不稳定(稳定性),另外还有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性)。
原因 | 因素源 | 稳定性 | 可控性 |
1粗心(专心程度) | 内因 | 不稳定 | 可控 |
2学习效率(身体状态) | 内因 | 不稳定 | 不可控 |
3某科目(任务难度) | 外因 | 不稳定 | 不可控 |
4旁人(外界环境) | 外因 | 不稳定 | 不可控 |
5目标 | 内因 | 不稳定 | 可控 |
以上表格显示几种常见因素的特性,然而许多同学却把原因归类错误。
对于粗心,很多同学只在考试的时候才觉得是个大问题,却没想到在日常学习中警醒,导致可控因素变成考试时候的“不可控”因素。
至于学习效率,人的大脑和身体本身处于一种周期性波动状态,却有很多同学过于想念“最佳状态”从而失去对现在的控制。
对于某科目和别人干扰的害怕,更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不可控”的问题上,其实这时候追问自己“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什么事我可以做从而改变自己”比埋怨来的有效。
“目标”原本是一个可以由自己控制的原因,很多同学却觉得“我必须,我不得不,我没做到便会糟糕透顶”,从而失去对目标的控制。你现在的目标带给你焦虑了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的?(很多同学只有在考试时才想起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担心做不到,要么调整,要么全力以赴,尽可能靠近它,但是记住,你需要时时刻刻记住你心中真正的目标。
(心理老师鄢葵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