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为何明明想通过语言来表达愿望,却往往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疏远和伤害?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指出了几种容易蒙蔽爱的“异化的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
我们常常进行道德评判,但这些评判往往暗含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需要。比如,如果同事比较关心细节,那么他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自己更在乎细节,那么这位同事就是粗心大意;如果我开车冲到别人面前,那么对方就是傻瓜。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的面前,那么他就是混蛋。大部分的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因此常常有人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帜去责备别人,却发现对方完全不领情。与其指责,让对方无法接受,我们不妨直接说出自己的价值观,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把“你这样暴力太残忍了”换成“对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用其他方式”。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但生活中却大量存在“不得不”的情况,例如“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你不得不学习”。但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错的都是别人,我不负有任何的责任。还有一种表达是“你让我···”例如“同桌让我很有压力”,这其实忽视了我们自身内在的情感根源。这两种表达是经不起追问的,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强人所难
我们都会对他人有要求,但有些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你们就会受到惩罚。“他应该···”是一种常用的强人所难的说话方式,这种方式让我们忽略了理解。一位父亲反思自己的行为说,我可以通过惩罚来教训我的孩子们,但如果我真的那样做了,他们迟早会也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将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人与人的相处都是对等的,当我们用同等的眼光看到子女、学生,会更容易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更利于沟通相处。
人天生是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的,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会造成心里的隔阂,在生活中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觉察力,避免这样的言语方式。
|